1. 說起“義”和“惡”, 你會想起甚麼? 可有甚麼代表人物?
2. “不要行義過分, 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 何必自取敗亡呢? ”你會如何演繹呢?
傳道者將行義與智慧並列.
這裡所指的不是過度的公義, 乃是過度的自義. 意思是不要顯得比別人好, 過份誇耀自己的義, 變成屬靈的驕傲. 也不要自逞智慧, 當自己是先知, 倚靠自己的聰明作惡卻不知悔改, 必會走向敗亡之路.
3. “不要行惡過分, 也不要為人愚昧, 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你又會如何演繹呢?
傳道者將行惡與愚昧並列.
向罪惡投降是危險的. 過份並不是說可以接受對罪馬虎的態度. 傳道者認為罪惡是人類經驗的事實. 作惡多端, 無法無天的行為是愚昧人的行徑, 必引致死亡.
因此義人(智慧人)必須能清楚分辨二者, 並且行在它們中間, 知道一切動機都出於敬畏神: 因為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 而這種對神的敬畏正正是知識和智慧的開端.
4. 你會如何看待 “三個臭裨將, 勝過一個諸葛亮” 和 ”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更有能力” 這兩句話?
“三個臭裨將, 勝過一個諸葛亮” 是講及戰略計謀上的智慧.
而傳道書所提及的在道德的形式主義與漠不關心中間行得不偏不倚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應用, 這是還要加上敬畏神的態度. 所以本句的意思都是指敬畏神的智慧可能勝過一群老練的領導者集體的智慧.
5. 通常你會比較記得別人的讚美還是別人的咒罵? 經上又如何說呢?
人類的罪特別可從話語的不可靠看出 [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 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 他就是完全人, 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 (雅3:2)] 結論是對別人的懷恨不必太過注意,因為會擾亂我們的平靜。
6. 你會傾向於 “人性本善” 還是 “人性本惡” 呢?
上帝所創造的人, 原都是正直的, 一切的詭計都是從人而來. 他受造時既非無罪,也非中性,而是正直的. 正直是用來描寫心裏忠誠或順服的狀態. 人類缺乏智慧不能怪罪於他人,只能歸咎於人類本身, 因為人依靠自己的智慧. 人無法使自己更有智慧,人的智慧仍不能測透萬事, 人的智慧不一定能知就能行, 人的智慧不能解決罪的問題. 而神才是我們真正智慧的源頭, 神的智慧可以參透萬事, 使我們能知也能行. 因此我們要成為智慧人, 認識自己在道德和知識方面不是完全的人, 需要在對神對人方面繼續追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