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7, 2011

傳道書 11:1-10

1. 傳道者在11:1-6 的每一節中都介紹了一種生活態度, 他們分別是甚麼呢? 並分享你對每一種生活態度的看法.
1: 耕種的人都曉得將良種撒在水面, 只有這樣才能看見植物在生長. “撒在水面” 就是種田的意思, 不種田又怎會有收成呢? 種田需要良種, 這良種撒在水面就完了, 就沒有了, 犧牲掉了, 白白浪費了, 好像是浪費了, 其實並非如此, 這是信心的撒種, 乃是投資, 傳道者說日久必能得著. 所以我們與其保守,應該更多的嘗試.
2: 分給七人或八人是文學上的技巧, 我們將自己所得的份分給有需要的人,這必須要建立在愛的動機上. 施贈別人也有一定的原則, 首先是把握別人有需要時的機會, 因為人不知道將來有什麼災禍臨到. 當我們把握機會向有需要的人施予時, 這些人將永不會忘記我們. 其次, 我們也要把握機會行善, 它不僅對所服事的人有好處, 對我們也是如此, 因為積善必得善果. 所以我們與其囤積, 應該更多的給予.
3: 有不少文章都將第3節視為第2節的例子去解釋慷慨. 亦有解釋為事情沒有永遠不變. 雨必會下, 樹倒便不會再立, 過去的事情便由它過去. 所以我們與其念舊,應該更多的向前.
4: 這裡是指農耕, 天有不測風雲, 天氣的變化對耕作非常重要, 撒種與收割都需要把握機會, 好像雨後才撒種, 晴暖才收割. 但若果只寄望明天的天氣比今天更好而不行動, 便會錯失機會. 未來怎樣我們不知道,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機會, 所以我們與其等待, 應該更多的追求.
5: 人生充滿不少不可知的事情,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事, 人尚且不能完全知道, 更何況上帝的作為呢? 人不知道風的道路, 風從何處來, 要往何處去, 也不知新生命如何在母胎中長成, 又怎能知道掌管萬物的上帝呢? 所以我們與其懷疑, 應該更多的相信.
6: 第十一章出現4次 “你不知道” (2, 5, 6), 是為了勸人接受自己的局限, 不要空等時機的來臨, 要把握現有的機會, 多作工, 雖不知哪件事情會成功, 但可能事事皆成, 收穫就更大了. 但要知道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祇要不怕困難和失敗, 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所以我們與其罷手,應該更多的努力.


2.歸納11:1-6, 神是要叫我們生活要有信心, 那麼11:7-10 又叫我們生活要再加一種生活態度, 7-8 是敘述這事實, 9-10是要我們去實踐. 這事實是甚麼呢?
我們要喜樂.
7: 生活的美善以光來代表, 而光常代表生活的歡樂, 生活必須能享受, 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生活.
8: (黑暗的日子代表死亡). 人一生之久都應當享受生活, 多年之意在此. 這裡有兩則忠告必須注意. 第一, 死亡使得人生更需要享樂, 因為時光一去不能復返, 日光會轉為黑暗,再也沒有機會過信心生活了. 第二, 人生本質的虛空, 1-6已經帶出沒有信心的生活並不容易產生快樂, 逆來順受無法帶來快樂的生活.

3. 快樂與喜樂其實是有分別的, 那麼分別在哪裡?
快樂是因外在的因素, 是暫時的; 喜樂是由內至外, 是長久並不受周遭環境影響的.
快樂是人為的, 甚至有時是不討神喜悅的; 喜樂是無罪的, 是從神來的.
快樂不能滿足人心; 只有從神來的喜樂, 才能滿足人.

4. 9-10叫我們去怎樣實踐喜樂呢? 你又會如何實踐喜樂呢?
9: 要善用你的青春, 要享受青春. “行你心所愿行, 看你眼所愛看的.” 這並不是邀請人去滿足每一種愛好, 或追隨目光流轉被牽引而行. 這裡的 “心”, 與保証自我控製的心思極相似, 而且 “看你眼所愛看的” 是對生命銳利的評估, 是期望每一個明智者都會有的. 強調我們生命此時此地所作的是關系神的事, 要我們對被賜與的恩賜負責.
10: 有一些困住 “心” 和 “肉體” 的問題, 妨礙人享受生命的快樂.
第一種是愁煩, 是日常生活中的經驗. 世界的 “虛空” 很容易使我們 “愁煩”,攔阻了對信心生活的喜樂. 因生命的難題與苦虛而生的愁煩, 會有轄制 “心”的危險, 以致對人生產生幻滅, 導致嘲諷的人生觀. 因此若要快樂, 消極方面就是要從心中除掉愁煩. 愁煩定居在愚昧人的懷中(7:9). 如果我們想擁有喜樂的生活, 則必須連根拔除嘲諷人生的思想.
第二種是困住肉體的事. 人的軟弱, 包括身體的疲倦和道德的脆弱. 本節乃是將肉體和心, 即內在和外在作成對比, 所以這裏是強調肉體的軟弱. 傳道者乃是勸人要盡力除去肉體對喜樂的阻礙. 這裏並沒有肉體受苦會得報償的觀念. 身體的疼痛或不舒服若可以除去, 就應該除去. 生命的困擾不能由禁慾主義來解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